首页 > 创业故事 > 创业人物 >

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 点击:

篇一 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山东首富牛宜顺的创业故事

  2009年11月,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牛宜顺首度问鼎山东首富。
  两个月后,牛宜顺在与本刊记者的对话中坦陈,这一闪亮登场,多少还是让其本人有些不太适应,“很多人都在盯着你是不是快出事了”。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之前一直低调前行的牛宜顺本人及其家族全资控股的华勤集团来讲,这一事件都将成为一个重要转折,尤其在华勤集团旗下至少有三家公司正在运作上市的情况下。
  牛宜顺,山东兖州华勤橡胶工业集团董事长,1955年出生,从1989年做乡镇企业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他全资控股的华勤集团目前已经与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合资企业,并且美国凯雷公司参与其中。
  回顾其事业发展中的每一次关键性抉择,这个打井队队长出身的朴实的山东人,几乎每次都用尽了那个时代所能赋予改革者的最大改革空间,这使得他领dao下的企业成长和他个人财富的增加,在兖州、在济宁甚至在山东省都有点一骑绝尘的感觉。
  此外,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如果华勤集团旗下的安能输送带公司今年下半年可以顺利实现在香港上市,可以想见的是,在牛宜顺个人财富再次冲高的同时,其一贯坚持的创富模式或将引发持续的争论。
  记者注意到,牛宜顺一贯坚持的与外资合作的模式是,宁愿选择放弃控股权而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进行合作,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使得企业获得超常规的发展,并通过上市完成自己的创富历程。而且,其合资对象中也包括饱受争论的凯雷这样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勇敢的民企老板
  
  在华勤集团的宣传片中,充满动感、时尚、国际化的画面,其中唯一一段同期声就是牛宜顺在“同一首歌”走进华勤集团的录播现场上的致辞,用的是地道的山东话。
  事实上,了解牛宜顺的人都知道,包括与大国政要和国际商界精英对话的时候,他都是一口山东话,说到情绪激动处,还会时不时冒出一句粗话。他告诉记者,“这就是他的特色”。
  记者在兖州采访的过程中,听到当地人士对其普遍的评价是,“牛老板的企业变大了,但他本人性格或许并没有太大改变”,“牛老板人不错”。
  不过,也就是这样一个被认为很朴实的人,俨然就是一部鲜活的济宁地区的改革史。
  直到1989年,牛宜顺和他的团队在形式上都没有超越山东兖州地区的一个打井队和锅炉安装队,只不过是之后被称为兖州银河橡塑公司。
  1985年11月,牛宜顺接管了这个负债19万元的企业。3年后的1988年,国家收缩楼堂馆所的建设,这使得他们原来的主业受到很大挑战,他选择了输送带业务,开始是盯着为兖矿集团做配套。从这一选择开始,其先斩后奏的做事风格开始显现,也正是这次选择,才有了日后将可能成为他旗下第一家上市公司的安能输送带公司。
  更加经典的一战是,在1997年国家提出国有企业改制的背景下,有一次济宁市召集企业家开会,三天的会议,牛宜顺其它什么都没听进去,就听进去一句话——“个人可以对企业进行买断”。回来以后,他就开始正式向当地政府提出买断的想法。
  “当时受极左的思想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的,泡个豆芽都可能被说成是资本主义。”牛宜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所以,在当时提出买断确实让包括当地官员在内的很多人感到吃惊。其中有其它厂的厂长朋友告诉牛宜顺,“在中国,就是你花钱买断,哪一天国家要是收回,还是照样收回,你钱也是白花”。
  牛宜顺当时的想法很朴素,就是希望获得企业经营的自主权。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时他就是两怕,“一怕提,二怕撤”。所谓“提”就是在你企业经营得不错的时候,“把你从企业的厂长提为一个副乡长,一个月几百块做去吧”;所谓“撤”就是被撤职,当时对牛宜顺影响比较大的一个事情是,当地一个镇的镇长,晚上睡觉睡迷糊了,半夜将该镇下辖的11个厂的厂长给撤了9个,“我就是怕哪天我们的镇长也睡迷糊了,把我给撤了”。所以,在这样的畏惧下,他坚决提出要买断。
  1997年9月30日,个人出资600万元,他一次性买断了银河橡塑镇属产权,当上了没有“官方”参与的民营企业老板。
  正是在买断、变身为民营企业以后,牛宜顺才开始具有独立运作的自由,并为其与外资企业的自主合作打开便利之门。
  
  “让出控股权”的合资模式
  
  当意大利甲级联赛球队国际米兰的队服上第一次出现中文“倍耐力”的标志时,很多人曾经猜测,一定是意大利倍耐力轮胎在中国东莞地区找到了合作伙伴,正式开始了在中国的生意。
  这家世界著名的轮胎生产企业确实在中国找到了合作伙伴,但不是在东莞,而是在山东兖州,与一家至今都不是很著名的民营企业。
  牛宜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意大利倍耐力公司在华勤之前,曾与中国一家企业就合资计划进行了长达1年的谈判,最终分道扬镳。之后与华勤的谈判却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全部结束。
  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除了华勤在决定上马轮胎生产线之前,牛宜顺就很明确的提出是冲着与国际著名轮胎企业合作去,生产线全是当时全国最先进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华勤在合资中放弃了多数中方企业的底线——控股权。
  牛宜顺给记者讲述当时的合资过程时称,倍耐力公司在提出与其合作的时候,当初提出希望可以获得合资公司55%的股份,对此,牛宜顺爽快的提出可以让出60%的股份//了解更多创业知识请到创业第一步网
  不仅如此,出让控股权似已成为华勤吸引外资的一种策略。之后在凯雷公司的推动下,与美国固特异公司合作的过程中,牛宜顺同样是很爽快的让出60%的股份。
  那么,牛宜顺的底线在哪里呢?
  “控股权并不是最关键的,而是说要优先考虑公司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找到好的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可以更大程度的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上支持,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才是最根本的。”牛宜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当然,除了通过合资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外,借助外力运作企业上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华勤在与美国固特异公司的合作中,正是得到了全球最大的私募投资基金、有“总统俱乐部”之称的凯雷集团推动,且凯雷公司亦是美国固特异公司的实际控制方。此次将要上市的安能输送带公司正是双方的合资公司。
  牛宜顺告诉记者,安能的上市时间是在当初建立合资公司的时候就基本上确定的,目前的上市安排与当初预定的时间表没有出入,基本上是按照当时的规划进行的。
  除此以外,华勤集团下属的诺华生物公司也在筹备在国内的创业板上市。另外一家生产钢丝绳的子公司也准备择机登陆创业板。
  2009年3月,山东华勤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已经开始运作一些投资项目。
  “以后集团旗下的子公司,达到标准的就推向资本市场,不能上市的就寻找合作机会。”牛宜顺说。
  在牛宜顺的商业哲学中,尽管他对控股权摆出开放态度,但是,每一个合资中,他都牢牢把控着人事权和决策权。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很多人想控股,无非是两个想法,一个是利润分的多一点,一个是更多话语权,那么,“我的看法就是如果可以通过放弃一些股权而换来企业更好的发展,尽管股权少点,但利润分的还是会增加,而话语权完全可以通过相关的协定来决定”。
  “不管谁合作,我们都将人事权牢牢抓住,这也就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牛宜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孤独的华勤城堡
  
  不过,纵然是在近两年经历的快速发展并且正式进军资本的情况下,牛宜顺本人也向本刊记者承认,与自己同时代的企业家相比,“单从进军资本市场来讲,自己已经迟了一步”。
  造成这种局面的很多因素或许是牛宜顺本人所无法掌控的。
  记者看到,位于兖州市和济宁市中间的华勤工业园区,占地3000亩,周边是大片的农田,除了一条日东高速(日照到东明)外,外部几乎没有什么大型的基础设施。而走进被命名为“凯旋门”的公司大门,马上给人感觉像进入了一个城堡,这个园区内的道路规划和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等规划井井有条,有很多员工也是住在园区内。
  牛宜顺对华勤工业园像个“封闭的城堡”的说法并不否认,而且,他很清楚,在兖州这个地方做企业,从商业环境来看,他并不能从周边获得太多外界资源的支持,相反,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还将直接面临着反哺周边环境的客观要求,这样无形中就加重自己企业运行的成本。所以,为了保证全力的发展企业,一个不得已的办法就是园区化,然后通过一条高速公路通往市场。
  而事实上,代表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工业园区在当地随处可见。
  牛宜顺的另一个爱好是:好车。在公司内的一个说法是,牛宜顺所拥有的车如果变卖的话,价值将过亿,而那辆价值1298万的限量版迈巴赫齐柏林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
  此外,牛宜顺很坦率的告诉记者,华勤集团是其百分之百控股的企业,他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企业可以一代一代的传下去,目前要做的就是子承父业,其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回到华勤集团并进入决策层。
  所以,这家被烙上了强烈的个人色彩的民营企业,在创业20年开始尝试进入资本市场的时候,将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从家族企业到公众企业,从传统产业向综合型现代企业集团的转型。牛宜顺本人也面临从“家长”向现代企业家的转型。
  他会有办法么?

篇二 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真实的巨人史玉柱究竟是什么样的?

  IT时代网

  谈起史玉柱,无法绕开一个词——巨人。

  不论是巨人集团、巨人大厦,还是巨人网络,甚至是健特(Giant巨人)公司,好像一沾上史玉柱,所有的话题都很“巨”,史玉柱本人也被称为“巨人史玉柱”。

  在“巨人”的光环之下,真实的史玉柱究竟是什么样的?

  年少轻狂,爱冒险,要做中国的IBM

  首先得承认史玉柱是个高材生。1986年他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就进入深圳大学攻读软科学管理硕士研究生。

  在那个年头,这个学历含金量是相当高的,随便就能找个金饭碗。果然,1989年史玉柱毕业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工作。

  后面的故事大家就熟悉了,毕业后,他没有选择金饭碗,拿着4000元和自己开发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就踏上了创业道路。

  他利用当时“先广告后付款”的时间差,用全部4000块钱做了8400块钱的广告。

  M-6401很长脸,一个月时间带来10万元回报。

  史玉柱又把这10万投了广告,4个月后,得到100万回报。

  这样的成绩,确实让人羡慕,当事人自信心、自豪感爆棚。

  “IBM是国际公认的蓝色巨人,我办的公司也要成为中国的IBM,不如就用‘巨人’这个词来命名公司。”史玉柱这么想就这么做了。

  然后M-6401、M-6402、M-6403,一直到1993年M-6405汉卡、中文笔记本电脑、手写电脑等5个拳头产品,巨人最高以50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旗下拥有38家全资子公司。

  当时不少高层领导纷纷莅临珠海,表示对巨人的赞扬和支持,李鹏还为巨人题词“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的脊梁”。

  史玉柱以过人的胆识和才能,想在别人思想之前,行动在别人行动之前,获得大丰收后,按理说应该离目标“中国的IBM”越来越近。

  又是盖楼,又是卖药,双重机遇也是双重冒险

  巨人转折在1993年。

  这一年是中国电脑业重灾年,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解散,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禁令失效。康柏、惠普、AST、IBM、INTEL、MICROSOFT、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开始进军中国市场。

  而90年代,全国房地产热,并且还有另外一个现象级产品——保健品。

  史玉柱铺开多元化事业蓝图——房地产、计算机、生物工程和三头并进。

  1994年初,史玉柱准备盖一座高18层的“巨人大厦”。脑黄金,也是在这一年推出来的。

  巨人大厦

  先说巨人大厦,18层,在现在肯定算不上“巨”,其实在当年其实也算不上。

  据悉,当时在众人热捧以及市政领导不断鼓励下,巨人大厦被不断加高,38层、54层、64层,最后加到72层,号称当时中国第一高楼。投资从2亿增加到12亿,翻了6倍。

  1995年,巨人发动“三大战役”,将旗下12种保健品、10种药品、10几款软件一起“打向”市场,巨人依旧相信媒体的力量,此次投放1个亿广告。

  盖高楼,卖保健品,名为“多元化发展”,其实就是市场上什么来钱快就干什么,“识时务者为俊杰”。

  1996年巨人大厦工程资金告急,集资、卖楼花已经跟不上资金消耗了。

  史玉柱决定从脑黄金“抽血”往巨人大厦输入,脑黄金虽然有5.6亿元销量,但是坏账超过了一半。最终“输血”不仅没有成功救活巨人大厦,脑黄金失血过量,整个资金链崩塌,“巨人倒下”,史玉柱负债2.5亿,“隐姓埋名”、“浪迹江湖”。

  “中国的IBM”话题也提不起来了。

  事已至此,不冒险就只有灭亡

  反正都已经这样了,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1998年,史玉柱又出现了。

  这次史玉柱比1989年创业时,资金富裕多了,有50万元(虽然是借的);经历了大起大落,经验也丰富多了,心理素质也更加强大了。

  他选择继续做保健品,这次名字叫脑白金。

  可是,50万元实在没什么资本进行高调了,史玉柱选择了一个江阴的县级市作为根据地,成本低,又临近上海、南京这样的消费市场,很实用。

  在启动江阴市场之前,据说进行了一次“江阴调查”,史玉柱“微服私访”深入农村,直接向老头老太太“取经”,得知了老人有服用保健品的需求。也得知了老人吃完之后不好意思直接向儿女再要,但是会把空盒子放在显眼的地方这样的“重大内幕”。

  史玉柱觉得“如获至宝”,然后因势利导,推出一则响当当的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虽然这条广告被人诟病俗气、功利!但是十几年的播放,带来百亿销售额可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起初刚开始做市场,先做无锡,史玉柱因为吃了脑黄金的亏,这次做脑白金“脑子很灵光”,各级经销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从根本上杜绝坏账。

  从无锡挣了钱,紧接着就推进下一个城市,到1998年年底,史玉柱就已经拿下全国1/3市场。

  2000年,脑白金创造年销售额13亿的“大捷”,成为国内保健品魁首。这一年史玉柱还清负债,“巨人又站了起来”。

  史玉柱趁热打铁,2001年,黄金搭档问世,广告词比脑白金的还“俗气”――“黄金搭档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黄金金搭档送女士,细腻红润有光泽;黄金搭档送孩子,个子长高学习好。”

  有成熟的推广模式和渠道,这两个产品卖的都很火。巨人可能已经不是当初的巨人了,但是巨人成熟了。去掉了情怀的浮华,多了商人的真实。

  冒险是做一个合格商人的本分工作

  2003年,是史玉柱作为一个商人快速成长的一年,商人“不甘于现状”的本能,让他开始从用商品赚钱转变到用钱赚钱。

  这一年,史玉柱将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的知识产权及其营销网络75%的股权卖给了香港上市公司四通电子,交易总价为12.4亿人民币。

  史玉柱开始做金融投资,他选择金融的逻辑:一般的企业随着规模递增,资产的收益率会递减,这就是“规模的诅咒”,而银行产品属性特殊,结果恰恰相反。

  由于他对金融市场的正确把握,2003年史玉柱花3亿元投资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股票,三年后赚了130多亿。

  史玉柱从一个“卖保健品的”,华丽变身为华夏银行的第六大股东、民生银行的第七大股东,走上了“巴菲特之路”。

  在2002年末,史玉柱玩盛大公司开发的在线游戏《传奇》,很快着迷。据说,他每天玩四五个小时游戏,每月花费5万块买装备,先后投入数十万。

  然后,他觉得这有市场。再然后,他把盛大游戏研发人员高薪挖了过来。

  2004年史玉柱成立巨人网络,做起了网络游戏。

  2005年11月推出网络游戏《征途》,2006年《征途》的销售额就达到6.26亿元。

  史玉柱创造《征途》的伊始大概是这样的。

  2003年,深夜。史玉柱在玩《传奇世界》,他的名字叫“收礼只收脑白金”。2004年,深夜。史玉柱在玩《英雄年代》,感觉比《传奇世界》强,只是不明白其中很多不合理的设置为什么一直不改。后来得知《英雄年代[创业网:

  他要赚钱,赚有钱人的钱。他全身心投入,不放过每个细节:在《征途》初期推广过程中,史玉柱自封“专家客服”、“首席游戏推销员”,他发现,有老板会花30万玩这个游戏,于是特意派了几个程序员专门暗中陪老板玩,并将下令“如有必要,修改程序”。

  《征途》12周年之际,官方称:《征途》创造了无数业界神话、赢得了千万玩家的喜爱、210万玩家同时在线……

  从脑白金的热销,到网络游戏的痴迷,再到黄金酒,我们不得不承认,史玉柱总能准确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将产品营销推到极致。

  2017年4月5日,世纪游轮晚间发布公告称,拟将公司中文名称变更为巨人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意味着巨人网络借壳上市落幕,下面就是静待股价上升。

  有人说史玉柱“不务正业”,做的这些东西都跟自己的专业不搭,跟原来“中国的IBM”情怀相违背,这话的确有道理。

  商业市场,瞬息万变,商机稍纵即逝,商机就意味着冒险,只有敢冒险,赢得起输得起的人,才能在商业江湖笑傲得更持久,只有活下来才有资格谈情怀,而商人的天职就是创造社会财富。

  综上,在IT君看来,顶着巨人光环的史玉柱,或许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牛X闪闪,与其他传奇的大佬相比,他更像一个敢冒险、不怕死,并且惯于保持这种心态,不断成长的尽职尽责的商人。

  附:

  老虎财富:“奸商”史玉柱和他的12岁《征途》(节选)

  纯商业角度看,史玉柱无疑是成功的。

  但从道义的角度看,他身上的非议最多——为了赚钱,他可以不择手段。他是个机会主义者,善于抓住人性的弱点,并为此设计游戏规则,以牟取暴利。

  他不在乎说什么游戏内公平不公平的说法,他和我说没有绝对的公平,看上去很公平的游戏可能初期美好,但很快人就会腻味了。游戏是世界的映射,社会天然有阶层存在。所以再公平的设计也很快会出现真实的不公平,倒不如在设计之初刻意确立这种态势。“你要知道大多数人不在乎公平与否,他们只在乎这个不公平的领域里,自己是站在哪一边,是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这句话对于当时的我算是醍醐灌顶,回头看看中国社会的种种乱象,处处都充斥着这种心理,我还能说什么呢?谁能改变这种心态呢?

  对史玉柱研究越多,就越佩服他。

  他对于社会阶层和人性的洞察,的确不是大多数人可以比的。尽管很多人从道德立场出发对他不齿,但我觉得让一个商人承担过于庞大的道德义务,这是不公平的(这句话其实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不能让一个人承担整体的责任,其二是不能让商人承担超出商业范畴的道德义务)。我们从小被人教的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辨别一些基本的道德理念,人云亦云跟着风向走,回头却突然要一个商人教我们什么是公平正义道德高尚,这不科学啊。

  大学里老师曾经和我说“经济学不讲道德,并不是说不在乎道德,而是将道德作为一个利益因素变量考虑在整体之内,而不是把它当做一个脱离利益的单独变量拿出来,那样没法建立有说服力的模型”。放到史玉柱这里也是一样,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知道自己为此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受到什么样的抨击。他就是把道德作为一个利益因素放在其中进行考量了。

  当然他在征途之后一直在为此举付出代价,口碑一直不好,但他压根不在乎,他已经在游戏行业立住脚了,这个行业只认同成功者,高尚的失败者一大堆,没人记得。游戏行业另一个老大曾经教导我:老史这个人,知道行事的边界在哪里,而且他的能量比普通老总强的是他有时候会过界,也能想办法把那条边界画到自己的脚前面。

  并不是说不要执法,但选择性执法,让法律或者道德的审判失去了最基本的公平,到了这个地步,制度约束已经毫无尊严,我凭什么信誓旦旦去往死里道德审判史玉柱呢?我至今不赞成他的一些所作所为,但只要他并没有跨过法律的红线,那么我并无权利把他说成一个绝对的好人或者坏人。

  说这么多,就是希望不仅仅给各位一个简单的论断,而是让各位更多了解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环境。我认同“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这个说法,但他不止于只是一个商人,只是他很小心的把自己的野心和能力聚集在商业领域而已,否则他走不到今天。其实中国企业界他这样作为的人很多,只是他更真实直观一些,敢于表达自己,而且他有他明确的底线,那个底线并不仅仅考虑利益。对于我来说,这是我祝福他退休生活安康的理由。

  至于问我对于史玉柱的保留看法是什么?

  我对史玉柱的不赞同之处在于他过于利用人性欲望中恶的一面,贪婪,投机,好斗,懒惰……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为中国网游开了一个坏的先例,大家一看这样做原来如此能赚钱,而且不违法,于是就一拥而上,结果是下限越来越惨不忍睹。虽然他未必要对此负全责,但终究是始作俑者,这是他要承担的责任。而且他也为此付出了很多,至今被很多人痛骂。

篇三 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一个女人艰苦的创业历程

我的创业故事【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一、创业冲动

我叫邢翠荣, 1999年毕业于安徽省商业学校,毕业后在一家企业从事会计工作。但作为一名曾是商业学校学生的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并没有满足于现状。我喜欢看新闻,了解有关部门关于创业富民的政策,同时也十分关注那些大学生、下岗工人们在创业方面的事情,从而深入领会了政府创业富民优惠扶持政策的内涵,其确实为创业者开设了绿色的通道。我何不也来做个创业者呢?心动不如行动!

二、创业维艰

在全家人的支持下,我终于下定了决心,走自主创业之路。紧接着,我就去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去创业基地管理部门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建厂房,聘请技术人员、招工人……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2003年,我和丈夫一起创办了一家小型铸造厂。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产里所加工的第一批电机外壳,竟被客户检验为不合格产品。这使我伤透脑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几个月的心血付之东流了呢?我们全家顿时陷入了困境之中。此时创业的激情十分低落,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沮丧之余,我想到自己曾经看过的那些创业者的故事,他们的创业历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呀!我们又重新

振作精神,像当初办厂一样到处采访、求助、奔波、取经,以求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只为一个目的—事业的成功。厂虽小,但毕竟是一个厂呐!我们进一步完善各方面的制度,提高工人业务操作水平,以求过硬的技术来满足客户的要求。

三、创业初成

在我和全厂职工三年的艰苦努力下,厂里的效益不断好转。如今,在铸造厂的基础上,我又创办了精加工厂,包括冲压车间在内,又增设了10台车床和若干台数控车床,也解决了好几十农民的就业。

我们关心工人的生活,让他们到月就能领到工资,能够开心地上班;对于客户,我们以诚相待,用过硬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回报他们。我们厂的宗旨:质量就是生命,诚信就是做人。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这是李大钊的一句格言,也是我—一个平凡的小女人的座右铭。

篇四 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17岁小伙年赚20万的创业故事

17岁小伙年赚20万的创业故事

发布时间:2015-07-01 来源:大学生创业网

1989年北京的冬天寒风如刀,沉重的层板压得17岁的邓申伟直喘粗气,呼出的气体在寒冷的空气中立即变成了一段白雾。他很想念离别了半年的家乡,四川自贡富顺县城周边的一个小山村。

邓申伟背井离乡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内第一股创业潮,正带动了第一股打工潮。经济相对落后的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数以万计的四川打工仔如迁徙的候鸟一般,成群结队地奔赴“北上广”地区打工。17岁的邓申伟只是其中弱小的一只。

和叔叔一起在北京市昌平区物资局当搬运工的他,每天上午9点搭着小货车赶往火车站,将层板一块一块地从火车皮上抬到小货车上,运回仓库后再一块一块地抬下来,扛到库房里堆叠整齐。一块大层板十几公斤重,一个人只能弓着背佝着腰再用双手反钩住才能背得动。每天,邓申伟和叔叔每人要背500张层板,每张工钱 6分一天赚30元,但却要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三点,最后累得整个人都散架了,连上厕所都蹲不下去。

机会不期而至。由于干活卖力,邓申伟深得物资局木材公司尹书记的赏识。1993年,尹书记让邓申伟承包了一辆东风货车,主要承接木材公司的生意,从东北拉木料到北京。一年下来,邓申伟挣了20多万元。

24岁,有了20多万元的现金,邓申伟一下子就飘了起来。听说四川老家有不少老板给五粮液供货、卖饲料发了财,他决定不再当货车司机,回老家收高粱倒卖给五粮液。为了绷足衣锦还乡的派头,他一口气买了一辆4万多元的北京吉普,一部1万多元的大哥大,还加一部传呼机挂在腰上。好笑的是,传呼机两三天没人呼,他就自己打电话呼自己,“这玩意儿还真能响!”

邓申伟神气十足地回到老家收高粱,谁知由于缺乏经营经验,忽略了农民赊账问题,他的资金链很快就断掉了,把车卖了都补不了窟窿。一夜回到解放前,他欲哭无泪。

一切只能从头开始。邓申伟不得不来到富顺县城打工。最艰难的时候,他帮人开修路用的翻斗车,一周回不了家,累得只有趁堵车的时候睡觉。他的妻子则在车站摆个烟摊养家糊口。

终于,靠着自己的积蓄和亲朋好友的支持,夫妇二人分别做起了出租车和皮具店的生意。两三年后,夫妇两人又有了三四十万元的积攒。而这个开在偏僻小城的皮具店,则为邓申伟后来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颗永不安分的心,即使曾经的失败,即使富足的生活。

1998年,邓申伟决定再赌一把,投资50万元开一家火锅店。辛苦多年家境才好转过来,现在突然要开从未涉足过的火锅店,亲朋好友们都觉得,他一定是疯了。

邓申伟并没有头脑发热,经验教训使他变得越来越理性。前期,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择店址搞好装修,请来了重庆的火锅师傅,取名为“重庆鲜鳝鱼火锅城”。开业之前,他绞尽脑汁思考如何一炮而红。看到街对面正在练舞的老年秧歌队,他一下子来了灵感,请他们连续3天敲锣打鼓从东门走到西门,报酬是免费的火锅。

与此同时,他机灵地找到刚刚进入富顺急于打开市场的华润蓝剑啤酒,以只卖他们的啤酒为条件,换来了开业前3天每天免费供应200件的优惠,足以支持“开业3天酒水免费”的酬宾活动。

这些营销策略虽然如今已是屡见不鲜,但在当时仍是让小城的人们眼前一亮,迅速使火锅店在当地蹿红,40张桌子每晚几乎要翻4次台。仅3个月,他的火锅店就赚了50万元。 第二年,在云南朋友的鼓动下,邓申伟将餐饮生意做到了昆明,同样大获成功。在经历了最原始的生意洗礼后,邓申伟终于敲到了现代商业文明的大门。

那一瞬的灵感

英国著名文学家斯威夫特说:如果某人能使只长一棵草的地方长出两棵草,那么他就有理由成为比沉思默想的哲学家更有用的人。年轻的邓申伟确实具备这样的潜质,姑且将其称之为一种折腾的本领。

2002年秋天的昆明天气怡人。正把餐饮生意做得如火如荼的邓申伟,却收到了一个坏消息:自己的弟弟在昆明开了三家某皮具品牌的加盟店,生意还不错的时候,这个皮具品牌总部资金链出了问题,通知不再向加盟店供货。弟弟一时六神无主,找到了邓申伟。

邓申伟无法袖手旁观了。多年来摸爬滚打得来的商业经验,又使他开始冷静分析起来: 餐饮业的供应链难以管理,不容易发展壮大,且当时的小天鹅、苏大姐、德庄和谭鱼头等川渝品牌业已形成气候,市场相对饱和。而当时的皮具市场,高端是 LV、古驰等奢侈品牌,中端基本被舶来品占据,而低端则充斥着大量的杂牌皮具,没有一家中国人自己的皮具品牌。这其中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首先是解决货源问题,邓申伟从广州请来几个做皮具的老匠人,开了一个皮具小厂房,为昆明的三家门店供货,针对云南当地少数民族人群多的情况,主打具有原始民族风格的女包产品,单品均价定为150~300元。

紧接着,为了在众多看似洋味十足实为杂牌的同行中鹤立鸡群,邓申伟决定启用具有中国风特色的品牌。一瞬间的灵感,“红谷”二字跃然纸上。“简单好记又有民族风情,让人联想到山谷中朝阳初升的意境。”

与此同时,他将店面装修统一改为返璞归真的民族风格,甚至把“红谷”两字刻在原木板上当招牌。这样一来,红谷的店面在昆明青年路林立的商铺中显得别具一格,很容易脱颖而出。

市场逐渐验证了邓申伟的分析,带有民族风的红谷逐渐被消费者接受。一个店每天能卖十几个包包,营收3000多块,一个月下来营收达到八九万元。原本还有些忐忑的邓申伟一下子兴奋了起来,“路子找对了,就要快马加鞭!”

为了实现连锁发展,他连夜赶制了十几本用于招商的小册子,上面印着像模像样的宣传语“来自异域风情,点缀自我风采”以及招商电话。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将小册子放在店铺里守株待兔。没想到虽然小册子错别字不少,但第二天就带来一个来自云南省文山市的咨询电话。

打电话的人名叫张洋,当年22岁的他从老家文山来到昆明,寻思着找点什么生意到老家去做。走到商铺聚集的青年路,他一下子就被红谷装修别致的店铺吸引住了,进而走进店里考察,顺手拿了一本招商小册子。

回到文山后,张洋思忖了一番:红谷这种女包专卖店,在文山当地还是一片空白。另外,其具有民族风情的设计和返璞归真的店铺装修,在少数民族聚集的文山,很可能会大受欢迎。于是,他拨通了小册子上的电话。

接到电话的邓申伟激动不已,他连忙告诉张洋,自己连夜赶来。当天下午一开完会,他厕所都来不及上,便直奔车站,连夜坐了12个小时的车,一泡尿竟然从昆明憋到文山。 邓申伟积极热情的态度让张洋暗暗吃惊。此前,他也联系过不少加盟品牌,但得到的反应,不是要填繁琐的登记表格,就是要等冗长的审批流程,像邓这样连夜赶来的,还是头一个。

两人一碰面,张洋还没来得及尽地主之谊招待一番,邓申伟便拉着他直奔当地的商业街看店。文山市就横竖两条商业街,邓申伟带着张洋一行人从早上八点,逛到下午四点,中午累了就在张洋家里的地板上铺张凉席打个盹,最终圈定了两三个铺面。

邓申伟给张洋算了一笔账,考量这些店址的人流量、购买率、租金和人工等因素,一个月应该能挣到1万多元。照理来说,为了吸引加盟商,厂商应该把盈利前景描述得比实际更好一些,但邓申伟的这笔账保守到甚至低于张洋的测算结果。

“这人靠谱!”张洋被邓的真诚打动了。一旁的亲戚私下提醒张洋:“看他那小眼睛转个不停,当心是骗子。”张洋摆了摆手:“怎么可能,哪有骗子这么勤快的?”后来,他不但在文山开了4家店,还因业绩突出被邓申伟请到公司来助一臂之力。

在初期的市场拓展战场上,邓申伟几乎都是这样冲到前线,亲自上阵。除了在选址、营销上给加盟商提建议,他甚至还帮助加盟商一起装修,细致到亲自动手刻招牌上的字。这种认真责任的态度感染了很多加盟商和跟随者。【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2003年,红谷加盟店达到40多家,涉足云南、贵州和山东三省,同时设立了昆明海兴工厂,从生产端支撑起渠道扩张。这一年红谷年销售额达到了1000多万元,一切似乎顺风顺水。

活着就有希望

红谷做大了,而邓申伟却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但又说不清为什么。那段时间,他常常梦见一双巨大的手从背后扑过来,半夜醒来一身冷汗。

2004年,邓申伟的老乡、四川人刀郎红遍了中国。《2002年第一场雪》和《冲动的惩罚》连七八岁的小孩都会哼上两句。邓申伟很喜欢刀郎的这两首歌,觉得这是一种情绪与压力的宣泄。可是,对于红谷来说,第一场暴风雪确实来得晚了一些,但随之而来的惩罚却险些致命。

这一年,邓申伟把总部和工厂都搬到了广州永兴,利用当地的皮具产业集群优势,扩大了生产规模。在渠道上,红谷开始启用走时尚明快路线的第二代店铺装修方案,并向湖南、河北等地扩张,店铺数量达到了400多家。

然而,风暴往往发轫于被忽视的地方。供应链管理成了红谷木桶那块漏水的短板。2005年,邓申伟猛然发现,红谷的库存积压竟然达到了七八千万元之多!资金链断裂的声音几乎在耳边响起,更严重的是,扩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被引发了出来。

比如:很多加盟投资者,一直在疲于奔命地开店,前一个店的盈利用于开下一个店,始终见不到回报;门店销售岗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动性大,无法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增长主要依靠多开店,而单店盈利能力无法进一步提高。

所有的压力都向着邓申伟袭来,他深知,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土崩瓦解,要么活下来就有希望。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仔细梳理供应链后,邓申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红谷的供应链早已乱作一团!

原来,初创以来,红谷一直采取铺货制,这种制度省去了加盟商在品种选择上的精力,使其不会因为盲目订货而导致资金和库存压力,可以很快地铺开渠道、抢占市场。

但是,红谷总部的管理团队远离一线,并没有对市场需求做出详细的分析,进而造成盲目下单,有些畅销款订单不足、长期缺货,有些滞销款却越积越多,造成库存压力。更好笑的是,有时候补订单,100个不够,就直接在后面加个零。

当时,红谷的供应链信息沟通极为不畅,人工统计数据的方式也很落后。一方面市场需求变化很快,另一方面工厂生产又需要较长的周期,这样一来,销售预估和生产排单几乎是一团乱麻。

到2005年底,严重的库存积压造成的资金占用,使得红谷已经没有钱给员工发工资了!万般无奈之下,邓申伟不得不向云南一个做餐饮生意的朋友借来几十万元渡过难关——再往前一步,即是万丈深渊。

痛定思痛的邓申伟立即组织人手,统计积压货品和已下订单未发货的数量,对已下订单未生产的货品进行控制,然后在终端推行捆绑销售的促销政策,比如买一个女包送一条皮带,或者送一个钱夹,推动了正品的销售,使毛利率下降,净利率提升。

紧接着,他将“铺货制”改为“订货制”,变原先的“生产驱动型”为“市场驱动型”。红谷总部每个季度召开订货会,今年春季发布今年秋的新品,今年秋季发布明年春季的新品,按照这样一个周期,加盟商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惯、以往的销售数据以及对流行趋势的把握,选择订货的款式与数量,顺利实现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重大转变。

这样一来,公司发货总数即为销售总数,总部能够更准确地掌控生产与库存总量,极大地纾缓了库存压力。

接下来,他在公司内部组建了供应链管理部门,专门负责衔接前端门店和后端工厂之间的订单。另外,为了加强供应链上的信息沟通,他斥资200万元请来专业IT团队,为红谷量身打造了一套先进的ERP系统,同时在每个专卖店装上ERP的终端POS管理系统,让总部实时掌握一线销售信息。

在具体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定、销、存、补、平、调、促、清、退”商品流管理九字真经,各环节都有市场实时数据作为参考,还开通机动车间缩短畅销款补单周期,决策和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两年里,通过一连串的组合拳改革,红谷逐渐缓解了致命的库存压力。红谷的商品存销比从2005年的6比1降至2007年的不到3比1。同时,2006年,按照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广州江高工厂建成投产,700多家店铺带来了3个亿的年销售额。

终端即王道

商海浮沉20多年,邓申伟算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企业永远是一个聚沙成塔的缓慢过程,你可以用速度建起空中楼阁,但缺了的砖瓦,终究是要补回来的。

一直以来,红谷采取的是“规模至上”的国美式扩张模式。三四年来疯狂开店带来的奔波,加上滚动投入不见回报的压抑,渐渐使得整个红谷团队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精神紧绷的绝望状态。为了开店,邓申伟曾在两天之内辗转南京、合肥、蚌埠、济南和青岛五市。他麾下的各路诸侯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样的状况下,邓申伟开始着手提升各分公司和单店盈利能力,提出了“思想统一、执行统一、形象统一、服务统一”的终端四统一原则,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整训。

首先是要统一思想,稳定军心。

篇五 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低成本创业的五个成功案例—创业故事

低成本创业的五个成功案例——创业故事

一、一边打工一边创业

这种方式一般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经验和在自身的厂商资源在上班时间外进行创业尝试和增加收入,好处是没有任何风险,但应该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创业的关系。

【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A先生是某服装企业采购,从事了几年的采购工作后颇有心得,对服装有了一定的敏感并熟悉各种服装加工企业,由于服装企业现在很多是虚拟经营,即便是我们熟悉的知名品牌(如班尼路、美特斯邦威)也只是负责产品设计,本身并不设厂,设计出衣服样式后找服装厂加工制成成衣,然后加上品牌标识发往全国的零售终端,现在A先生就经常接一些“私活”,客户提供样式,然后A先生负责采购面料和找加工厂,最后交付成衣。一单下来少的几千,多则几万,的确非常惬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没有风险,自己在有固定收入的同时可以创造更多价值。

可能有人认为此方法欠妥,有对公司不忠的嫌疑,我认为只要掌握一个度该方法还是非常可行的,利用闲暇时间去开拓自己的事业并且增加收入也无可厚非。

建议:

1、应该知道自己发展的主次,在企业打工除了养家糊口也是个人能力和资历的增长,因此重心是完成好本职工作,推进个人能力和职业发展的进程。

2、保持以下尺度,客户不要是你打工企业的竞争对手;不要占用任何上班时间,那个时间属于为你提供薪水的公司;不泄露任何公司的商业秘密。保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和信用对将来个人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依靠商品市场创业

专业的商品市场,(比如眼镜批发市尝服装批发市场等)都会为租户代办个体工商执照,只需一次性投入半年或一年租金,以及店内货品的进货费,所以投入在3、5万以内。只要依靠人气旺盛的商品市场,风险也比较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温州人起家就是从商品市场做起来的。

【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B小姐以前是服装设计师,后来从服装公司辞职后自己创业,转租别人的带照商户,(现在有很多商品市场可以买、可以租,有些人买下后通过出租赢利,并且经营的证照齐全)在一家服装市场中经营批发零售业务,凭借自身的设计能力和多年的行业经验,B小姐自己设计,找服装厂加工成衣后在自己的店铺内销售。目前销售良好,已经开出了第二家分店。

建议:

1、一定要找人气旺的市场,可能比起经营较差的市场租金要高,可是人流量是该商品市场内你的小店存活的最基本条件。

2、同样的市场也有生意好和差的区别,因此需要你对自己经营的产品比较熟悉。(例如熟悉该类商品的消费者喜好;熟悉该商品的进货渠道,能以更低价格进货等等)

三、在大卖场租个场地创业

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代理销售,不过必须眼光独到,风险比较大一点,但是回报也是非常可观。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有营销经验的人员采用。

C先生出差X市发现松子在当地价格比较便宜,回来后就经过简单调查就发现本地松子很少有人销售,而且价格昂贵,因此C先生在春节前很早就到X市订购了一批松子,并且在本地人流最大的家乐福争取到了进门的一块场地,春节期间开始用大缸装着松子进行销售,这一个月下来是宁人瞠目结舌的30万利润。

建议:

【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1、用你所代理或销售产品的生产厂家相关证明(卫生许可证、厂商证明等)同卖场的办理手续。否则不能进常

2、风险比较大,一定要对市场行情有所把握,并且注意产品的销售季节和保质期。(有人从外地批水果到卖场销售,运输途中耽搁了一下,结果很多没卖完就烂掉了。

3、考虑本地人对该产品的接受程度,最好做个有个简单的调查。(有些东西尽管本地是很少销售,但是可能不一定适合本地口味,例如有的商家曾经在一些城市推广槟榔,但是当地的人并不习惯槟榔的口味,因而失败。)

四、加盟连锁创业

现在有很多小的饰品店,冷饮店等加盟的费用不高,但是选对的店铺和产品还是很赚钱,加盟连锁一定要看准,并且早点介入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D小姐在某市加盟石头记饰品连锁店,由于当时次类产品市场上比较少见,属于竞争少,利润高的行业,因此短短两年就赚了接近百万,等到各种饰品连锁店低价竞争时,她早就关门转行,开了一家眼镜店。再如加盟有实力的房产中介公司,自己只需要租个门面,有简单的电话、桌椅等设备就可以开展业务,房源信息来自售房户、出租户在中介公司的免费登记,你可以在小区的信箱内投递一些征求房源的信息,由于房源信息登记是免费的,所以很快你能找到一些房源信息,接下来通过门市会有求购、求租的客户上门,你提供信息、并带领看房,双方成交时,出租户和租房者各支付月租金的30%作为佣金,一笔月租2000元的项目中介成功就可以获得1200元,非常可观,操作也很简单。

建议:

1、选择行业门槛低但回报高的产业,例如房产中介。

2、选择新兴产品,一旦竞争产品增多,营业额下降时,立即转向。如以前的小饰品店等。【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3、整个投资不宜过大,找利润高,投入少的小产品加盟,没有经验的人切忌加盟大的连锁项目,没有一定的经营经验注定失败,千万别太相信加盟企业的“无经验”一样经营,“全程营销辅导”的谎言。

五、工作室创业

E先生与F小姐都是设计专业的出身,在广告公司打工几年后想自主创业,他们一起开办一家设计工作室,工作室的好处是手续简便,正规点到工商局登记就可以了,有些工作室实际无须办理任何手续,也没有办公场地的费用支出,在家“生产”即可。他们主动到出版社、学校、印刷厂等机构联系,由于工作室除了设计用的纸张和油墨外几乎没有其他成本,因而服务价格相当具有竞争力,再加上多年的设计经验,无论手绘和电脑设计都让客户比较满意,因此现在业务越做越大,几年下来已经买了属于自己房产和汽车。再有G小姐对时尚饰品比较有兴趣,自己买了许多珠子、贝壳、绳子等,在家开了工作室,专门创作手工饰品然后买给饰品店,现在她的手工饰品已经小有名气,供不应求。

建议:

1、个人要有比较好的专业技能,因为性价比是你在市场中胜出的关键,价格再便宜作品让人不满意也不可能维持经营。

2、刚开始必须通过各种关系,主动开展业务,同一些有需求的客户挂上钩你才能将自己的作品卖出去。以上的创业模式只是个人低成本创业的最简单模式,由于风险小,投入少而适合普通的创业人群,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创业行为都会存在一定风险,在创业前进行创业前的系统分析以及针对性的知识补充、能力培训等将大大提创业的成功几率。

篇六 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3个小本创业的成功故事

现在,创业门槛越来越低,只要你有一定数目的资金就可以自己做老板了。可是要想创业成功,还必须学会做一个合格的老板,要知道并非你有了钱申请了营业执照就是一个有模有样的老板了,以下几位人士的经验之谈或许可以供你借鉴。   销售技巧很关键   主角:建枫创业项目:电脑外设配件初创资金:3万元   建枫,是做电脑外设配件生意的。他的店选址在电子产品竞争激烈的太原市青龙电脑城。按理说这里并非外设生意的理想场所,因为同类产品和自己的产品相比,优缺点显而易见,如果销售的不是品牌产品的话,要想做好是很困难的。但是,据建枫说,他的销售业绩却并不差。   把店选在青龙电脑城,建枫就考虑到了自己的周边环境。生存在前后左右都是类似和同类产品的环境里,聪明的商人就会避开相同点,而是打同类产品的差异化产品。建枫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他说首先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知道其他产品的优劣、功能和效率,用自己的优势进行竞争。正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另外,作为商人,在销售方面,也要有良好的经商能力和口才。要学会与厂家也就是供货商建立好合作关系,也要有和自己的顾客沟通好的能力,分析顾客的心理,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价位、什么性能的产品,而不是随便地就给顾客介绍某一种产品。建枫说正因为自己很懂得和顾客进行沟通和交流,来店里的回头客很多,在取得顾客信任的同时,自己的效益也在一天天提升。现在商家习惯把顾客称为上帝,建枫说他宁愿把顾客称之为顾客。只有把顾客做好了,才有可能让顾客感受到商家的信誉,才会有上帝的感觉。   建枫说自己的产品相对于高科技产品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他很懂得销售的技巧,懂得把握周边的环境和销售时与顾客交流,所以他的店经营得比较红火,起码他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生存下来,这才是创业的关键。   用亲和力吸引员工   主角:苏菲创业项目:时装初创资金:2.5万元   苏菲是一家时装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很少有人知道如今拥有上千万元“身价”的这家时装公司是从一个手工作坊一路发展出来的。多年前,苏菲办制衣厂时,只请了两个师傅和几个打工妹,她支付的工钱不高,可苏菲为人和蔼可亲,乐意帮助人。   有时员工病了,她会找车送她们看病,并为她们煎好草药,如果她们家里有困难,她也会先支付一部分工资给她们应急,所以那些身在异乡的师傅和打工妹都把她视为自己的知己和朋友,愿意为她效力,有

时要加班加点也没有一句怨言,如果一时资金周转不过来,她们会让苏老板等缓过这阵子再付工资。   随着生意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苏菲对员工的态度却没有变化,她为员工办了生日会,还亲自去医院看望生病的职工,她很重视与员工的沟通,与她们平等相待,使手下的员工们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使公司的凝聚力大大增强了,闯出了自己的品牌。   “没有好的员工,企业就难以发展,而要吸引好的员工,让他们尽职尽责地为你工作,就需要你去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这就是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吧。”苏菲如此说。的确,创业时我们资金有限,不可能用优厚的工资和待遇去吸引员工,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亲和力去增强凝聚力,使员工乐意为你卖力工作,而这未必是用钱就能做到的。   诚实为本,打造信誉金牌   主角:程放创业项目:装修公司初创资金:不足1万元   程放做过油漆工,后来组建了一支装修工程队,在人们痛斥装修“游击队”种种不是的时候,他所承接的工程却从没有停断过,常常装修完一家,便接连几家在等着他。有时,工人出了小小的差错,外行人未必看得出,可程放发现后没有马虎,叫工人重新返修,自己赔上材料费。   他相信自己的质量,所以对客户有约在先,装修后负责保修,有时问题并不出在质量上,可只要有客户向他打声招呼,他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忙,而且他的收费比较公道,更不会漫天要价。他在与客户闲聊时坦率地说,自己是小本生意,不可能花钱做广告,全靠客户推荐,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口碑。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拥有了一家规模颇大的装修公司,在业界和客户里有相当的知名度,自然生意越来越好也越做越大。   创业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在良性循环中发展壮大,在信息社会里做广告固然重要,可也不是万能的,何况这需要一大笔的费用,对小本创业的人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珍视自己的信誉,这无疑是个让人信服的金字招牌,会使你的生意日益兴隆。当然,良好的口碑并不是嘴巴吹出来的,而是靠诚实经营、踏踏实实的工作打造出来的。所以,诚实经营对创业伊始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链接 小本创业如何赚钱   第一,“赢利模式”。   在第一二产业中“赢利模式”比较简单,在第三产业中就不是这么容易了,尤其是咨询、中介等行业,怎么收费,收谁的费,收多少费,消费者是否认可你的收费方式,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资本允许的话,可以借助一些商业调查公司,或者直接建立公司运营后根据经营状况不

断调整;如果资本有限的话,那就只能通过自己对市场的感知,通过自己的一些亲友、前同事、同学等社会关系,咨询他们的意见。   第二,坚持自己的品牌信念,对自己的事业要有长远眼光,又要权衡眼前的利弊。   在企业的初创阶段,如果生意局面好的话,务必要贯彻“先做强再做大”的理念,稳定、巩固、提高、发展,坚持将事业扩大下去,形成一定规模,不要看到丰厚的利益后,就贪图安逸,不思进取,要牢记“创业容易守业难”的古训。   第三,谨慎看待加盟连锁的行业。   现在加盟连锁很热,什么书店、化妆品之类的广告铺天盖地,其实加盟连锁说穿了就是一种合作,都是以牺牲你的利润为代价的。为了让每一个硬币都落到自己的口袋里面,就需要你自己辛苦一点,常常提醒一下自己为了什么创业。   第四,不要着急过老板的瘾。   有些朋友在生意走上正轨之后,就认为高枕无忧了,就开始雇佣员工,自己当“甩手掌柜”。雇佣雇员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   第五,切忌带着情绪来创业。   有不少朋友是因为在现在的单位不开心,或者感到自己的才华在原先的团体中得不到施展,所以,才选择自主创业,这种情绪可以起到一种激励作用,但有时却会造成对市场信号的不敏感,或者用一种赌博心理作出孤注一掷的决策。   第六,客观估计自己对风险的承受力和来自事业的压力。   就像在军队中一样,很可能一个非常优秀的下级军官得到提升后,他的表现却没有原来在低级职位时的表现出色了,原来的果断变成了犹豫不决。   第七,如果创业失败怎么办?   大多数创业者都是由于不满现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创业失败,失去的,很可能是多年的积蓄,很可能是现在稳定的工作,但是一定要仔细想一下,失败后并非就是一无所有了,拥有的是宝贵的经验。如果能够认真总结的话,这些都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

篇七 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黄亮和李燕的创业故事

有底线的创业故事

https://m.dagaqi.com/chuangyerenwu/61903.html


推荐访问:创业人物故事 创业故事案例

上一篇:施崇棠创业故事

下一篇:致富经徐州

《有底线的创业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