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故事 > 创业人物 >

卖茶的传奇人物 [致富经]刘文新:卖茶叶蛋起家开茶叶公司年售3亿

| 点击:

[致富经]刘文新:卖茶叶蛋起家开茶叶公司年售3亿
卖茶的传奇人物 第一篇


[致富经]本期创业人物:刘文新;1993年,别人开起了茶叶铺,他却早已南下广州,带回了全新的茶叶包装,不仅卖茶叶,还买包装;2000年,他开了第一家茶馆,开业第一天光茶水就卖了5000多元;到了2006年,他已经在信阳开了五家茶馆,年营业额达到1000万元!

  陈正军:我们这里连小学生都知道他。

  王友城:他现在是大老板,以前我们都一样。

  曹永国:信阳赫赫有名的。

  然而,就是这个在信阳赫赫有名的刘文新,在2006年6月去郑州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却栽了个大跟头,还差一点把做了十几年的公司都拖垮了!

  杨华峰:当时一天都进不了几个人。

  张海山:基本上没什么人,这条路上都没什么人,所以那时候是最惨的。

  那一年,刘文新打算走出信阳,开拓郑州市场。对自己的眼光无比自信的他,那一次,却把茶庄开到了一个所有人都不同意的地方。

  尚安竣:所有人都不同意,都劝他。

  杨华峰:它是单行道,从北向南可以走,从经四路拐不过来。一般的单行道来回也不方便,交通也不方便,基本上像开着车特别不方便。

  不仅如此,刘文新还一下子把当时公司资产的一半——700多万全部拿来,买了这座楼2000平米的一到三层,这让公司的每一个人心都慌了。

  高训峰:700万那时候对公司来讲是很多钱。

  黄运武:万一要亏了,会把整个公司拖垮,说他他不听。

  而那时候的刘文新心里,却是另外一种的打算。

  刘文新:所以我就要投入这么多钱,建一个大店。主要是体现形象和规模,让消费者感觉到我就是最好的,我就是第一。

  然而,后来的刘文新也没想到,尽管自己在信阳发展的如此顺利,却还是在郑州栽了跟头。可当时的刘文新,还是很自信。

  刘文新:还是自信占上风。他们反对我这个事我是不舒服的,不舒服归不舒服,但还是继续做。

  尚安竣:他每次做决定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感觉肯定能成功。

  2006年6月,刘文新在郑州的第一家2000平米的茶庄开业。之后的情况,恰恰印证了员工之前所有的担心:与开业典礼时的热闹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开业后整整持续了半年的冷清场面。

朱健林:大漈茭白种植在高山带来千万财富
卖茶的传奇人物 第二篇

  更吸引王军的是,当时缙云县田租已经是一千多元一亩,而朱健林说大漈乡田租一亩只有200元。王军跟着朱健林来到了大漈乡,看到这个高山小盆地,王军像发现了新大陆。朱健林先斩后奏,他把王军引荐给了乡政府。

  大漈乡原乡长陈金荣:我当时跟他讲,这个也是激将法,就是说朱健林,你这个产业好是好,但是要用心去种,要学到技术,否则把这个产业种砸,上有老,下有小,我说你对不起大漈乡的老百姓。

  把王军请来种茭白,朱健林是有意让王军做他的技术指导,朱健林自己也物色了80亩地,但租地加买苗等前期投入需要五万多元钱,老朱绕过了妻子借钱开始干。

  朱健林整天忙在地里,只有睡觉才回家,妻子跟他赌气,从不到地里去,转眼半年过去了,这时,老朱的茭白开始上市了,老朱发财的消息也在村里传开了。

  村民:茭白种出来我们去帮他收茭白,割茭白,到田里,看他的茭白很好,价格也很好,就知道他挣钱了。

  村民:他每天都雇二十几个人来帮他,弄茭白,那人们就背后说,可能老朱挣大钱了种茭白。

  村民:因为一斤种起了有多少,他一年下来有多少,就是这样子,把他算一下。

  只听说丈夫发了财,但妻子却不知道挣了多少,等到茭白收完后,一天中午吃饭,朱健林把一个存折神神秘秘地交到了妻子手中。

  妻子:6万还是60万,你看不见有几个零,我是心里想,我一生一世都赚不到这么多钱,他一年就赚到了。

  半年挣了60万,老朱一时间成了大漈乡的传奇人物。

  朱健林:我们有几个亲戚朋友,都这么夸我,他现在是银行了,基本上轰动了景宁县,知道的人都跑到我这里来看。所以我到2005年就顺利的当选茶林村的村主任了。

  在2005年村里换届选举时,朱健林被选为村主任。有人叫他主任,也有人叫他老大,乡里成立了茭白合作社,老朱被推选为理事长,大家都想跟老朱一起致富。

  大漈乡的传统是女人不下田干活,但老朱种茭白发财后,原来不下地干活的女人都开始下田忙活。

  2005年,就在朱健林种茭白的第二年,全乡茭白种植面积猛增到三千多亩。朱健林和妻子的弟弟彭一东,揽下了大漈乡全部茭白的销售任务。大漈乡的气候地理条件种茭白得天独厚,这里产的茭白特点是又大又白。朱健林以为这样的茭白到哪个市场都会抢手,好卖。

  然而,朱健林也没想到,这次他高估了自己。

  2005年9月的一天,在比较了附近十几个批发市场的价格后,朱健林确认了宁波市场的茭白价格最高,一斤2.1元钱。朱健林以1.8元一斤的价格,收购一车茭白。这天傍晚,老朱把茭白拉到了宁波蔬菜批发市场,可一进市场他就傻眼了。

  朱健林:整个市场一眼看去茭白茭白,不得了。

  附近地方的茭白批发商都得知这里价格高,蜂拥而来,一会儿价格就开始跳水。

  朱健林:那小贩子挺厉害的,他们一看货这么多,他们都知道这个东西,运到这里,卸也要卸到这里,你拉出去也没用的。

  价格直线下滑,老朱不知如何是好。

  彭一东:我在这边鼓励他,你不要怕这个东西亏就亏了,处理掉,舍不得处理。

  没有办法,老朱1.8元收购的茭白,0.35元一斤处理掉了。卖完茭白已经快半夜了,一车茭白亏了一万多,老朱辗转难眠,一个人半夜在市场里打转。

  朱健林:后来大概两点多,老彭打电话过来,他说老大怎么样了,我说货卖完了,我还在市场转,他的第一句话不要转了,好好地睡觉,我说你这个傻子,还睡得了觉,我说元两叠的,一百元两叠漂走了,没钱了,还能睡。

  彭一东:我就是没看见他,我就知道他那边已经流眼泪了。

  这是老朱有生以来做得最窝囊的一笔生意。第一车茭白就亏得底朝天,看到乡里漫山遍野地都是茭白,如果继续这么亏下去,几车下来家底就得赔光,老朱开始没日没夜地琢磨。

  朱健林:我是这么想,欠缺的是什么东西呢,只是说自己,市场没走透,所以才吃这个亏,但是我们地方还有一句话,志倒如山,如果你没有勇气了,没有志气了,还怎么做得成成功的事业。

  想来想去,老朱不想再出去卖茭白了,因为拉到外地市场,风险都要自己担。他要另辟奚径,此时他已经有了一个主意。

  两天以后,朱健林又拉了一车茭白去了外面。这次他去了杭州蔬菜批发市场,因为这里的茭白价格不高不低,也不再扎堆,到了市场上,他没有把心思放在卖茭白上,而是盯住一些茭白批发商。

  朱健林:我看到,这个老板我觉得他有实力,那我马上就跟他交流,我说我那里的货怎么好怎么多,因为老板也不信任我,我说这个东西,你不去的开支都我付给你了,有的老板说,这种话我从来没听过,做事有这么硬的,你不信你过来。我电话号码告诉你,我身份证号码告诉你。

  在老朱的游说下,第二天就有经销商跟他来到大漈乡一看究竟。其中就有这个叫杜兴富的人,杜兴富是浙江省很有实力的茭白批发商,销售网络遍及江苏和浙江。而面对这样的大客户,朱健林却不动声色。

  朱健林:他看货的时候,我就关注他的脸色,他关注这个东西,我看已经笑咪咪了,我心里这样想,你肯定想跟我合作。

  朱健林判断时机成熟,自己掌握主动,两人一拍即合。

  杜兴富:我就说,如果别人没有人收,整个大漈乡的我都一个人收也没有问题。

  批发商的引进,大漈乡3000亩茭白的销路问题彻底解决了。到了2011年,已经发展到5000亩,并带动了周边乡镇一万多亩,茭白成了景宁县的特色产业。

  记者:一亩地能赚多少钱,算过吗?

  农户:一亩可以赚六七千元吧。

  农户:现在种茭白,每个家庭有四五万元。

  农户:家家户户都发财了,高兴了,舒服了。

  大漈茭白,以又大又白站稳了江浙市场,特别是嘉兴和上海市场,消费者最喜欢又大又白的茭白。但是这时,朱健林发现了一个不好的苗头,这个苗头正愈演愈烈,直接危胁到了大漈乡茭白产业的生存。

  从2010年起,大漈乡举办的茭白节上,设了一个重头戏——评选茭白王。

  然而,这个评选,却引起了收购商杜兴富的不满,因为一些种植户开始片面地追求茭白的个头儿、产量,这严重地损害了他的信誉。

  杜兴富:这是老的,这个再过两天就这样。今天降低也许可以卖得掉,明天降价的话,高等群体销售不了,只能第二级价格去销售,如果再不纠正的话,今天老明天更老,在外地销售成问题,销售不了,这里就不能收购了。

  杜兴福的不满引起了朱健林的重视,茭白太大,变绿,变老,会毁了大漈茭白的声誉。朱健林决定在源头整治,收购环节把住关口。

  朱健林:他自己觉得,我是调皮,能多挣一点钱,我说你不是调皮,你这种是笨会砸了整个大漈的牌子,有事不过第三,我跟你讲了,到第三次还出现这个问题,我们也辣手一点,多把它扣掉一点,比如说市场价格是5元一斤,我把你全部的货收过来,或者是1元一斤或者是1.5元一斤。

  怎么掌握最准确的收割时间,朱健林把从市场上学会了一招辨别方法教给种植户。

  农户:这种就叫一线白。

  记者:这里露出来一点茭白。

  农户:叫一线白,好像这根茭白,今天割刚刚好,到明天就是这样了,它就会变成垃圾了,老掉了,到市场里去,100斤被除掉20斤你也是不划算的。

  一线白,一招鲜,大漈茭白安然地度过了这次危机。2011年,朱健林带领的合作社销售茭白2400万斤。

  2012年9月17日,景宁县举办了第三届茭白节,会场里特别设了长龙宴,丰收的农民兴高采烈,人们特别感谢带领他们致富的朱健林。

  大漈乡党委书记王庆:朱健林对大漈乡老百姓的带动,整个大漈现在是创业创新精神迸发,老百姓通过创业致富,通过创新来找到自己的致富门路,这个我觉得,这些精神都在我们大漈这块土地上涌动。

  2012年9月17日,记者来到了浙江省景宁县的这个高山小镇,赶上了一场特别的酒宴,三十多桌酒席一字排开,每桌的菜肴都是村民们精心准备的,气氛像过年一样,也引起了当地很多媒体关注。盛大热闹的酒宴上,人们感谢这个叫朱健林的人。

  景宁县农业局局长叶玉琪:我们这里人感恩之心比较强的,都有一种感恩之心因为你带我致富了,丰收了以后就为了感谢朱健林他们,就会请朱健林到他们家吃饭,后来大家相互之间都请,朱健林不可能吃得过来,这家那家都要吃,吃不过来,来不及吃那么长龙宴上大家都会敬朱健林,就在这上面大家代表农民依次感谢他。

  朱健林到底做了什么,人们要这样感谢他呢?记者了解到,朱健林曾是镇里做杀猪卖肉生意的普通农民。在2004年,他突然做了一件让人费解的事情。

  朱健林:他们都说我是神经,他们说,哎呀,你这个人我们不知道怎么讲,这么倔,我们劝你是为了你好,后来我送他们一句话,我说今年是我疯,如果我这个东西,我估计90%,你们也会跟我疯。

  朱健林的妻子:他自己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阻挡不了的。

  朱健林的朋友王军:‘他这个人胆量就是这样,和我一样,我做半途会歇掉,他是一直往前。

  因为一次发现,朱健林不顾阻挠,第一个引进了当地没人种过的东西。这让原本卖猪肉的朱健林在一夜之间发了财,而那些说他是疯子的村民也紧跟着疯了起来,就是当地那些传统上从不下地干活的妇女也都到田里忙了起来,形成了一个产业,那么,朱健林到底干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带出了一个特色产业的呢?

[致富经]空手打造高山聚宝盆

  朱健林原来在老家大漈乡市场里卖猪肉,妻子经营着一个早餐店,两口子生意不大,但是衣食无忧。卖猪肉的朱健林,经常要翻山越岭到外地收购毛猪,2004年4月,朱健林收购毛猪回来,突然要改行种地,妻子一听就火了。

  妻子:当时就是要他不要回家,饭也不要吃,睡觉也不要到我这里来睡。

  朱健林:我老婆说,你神经了,因为她也很忙了,她就一句话,她说你神经啦?

  妻子不理解,日子过得好好的,干嘛要瞎折腾!

  朱健林:她是只知道我杀猪,一天也能赚到七八十块钱,五六十块钱,她觉得这个事情又稳,天天坐在家里,当时我这么想,如果不搞这个产业,永远是穷。

  卖了20年猪肉的朱健林要干什么产业呢?原来,朱健林到两百公里外的缙云县收购毛猪时,一种田里长的东西吸引了他。

  朱健林:这个东西玉米不像玉米,稻谷又不像稻谷,不知道什么东西。我问那些农户,兄弟,这是什么东西?你都不认识啊?他们同行笑咪咪地,这是茭白嘛。

  这就是茭白,茭白是江浙一带长在水里的一种蔬菜。

  朱健林:有些人叫水中人参,有些人称为是美人腿也有,有些称这是水果茭白也有,我吃给你们看,这个很好吃的,很鲜。

  茭白可以鲜吃,也可以做菜,在南方很常见,朱健林吃过茭白,但他还从没见过长在地里的茭白。他又打听到,平原地区的茭白一年两季,而高山地区一年产一季,但是质量好,上市时间正好在平原的空档期,价格高,老朱感到自己的发财之日来了。

  朱健林想租地种菜,而且要种几十亩,妻子听了坚决不同意,而且说,如果种菜,家里一分钱不拿。

  妻子反对老朱种茭白是有原因的。大漈乡是个高山盆地,平均海拔一千多米,这里很早就有人琢磨过发展高山蔬菜,但都没成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叶焕荣:从洗碗工到中餐馆老板到英国华人首富
卖茶的传奇人物 第三篇

  楚天金报讯 图为:叶焕荣

图为:财智传奇荣业行外观

  习近平主席访英行程正式开始。今天,我们介绍的,是英国华人企业家叶焕荣。

  在英国最主要的三大城市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你都会看到一组红砖绿瓦的中式牌楼,它不是唐人街,而是由叶焕荣创办的“荣业行商业中心”,一句“AltheChineseyouneedtokonw”尽显拥有者的自信。

  1959年,叶焕荣从香港初抵英国,身上只有10英镑。从洗碗工到中餐馆老板,又到中式杂货店老板,最终成为英国最大华人企业董事长,2007年开始成为英国华人首富,叶焕荣用自己的人生写出了一个典型海外华人奋斗故事。

  全业态:从超市到中国城

  从伯明翰火车站出来,随便招来一辆出租车,告诉司机要去“Wing Yip”(荣业行),司机都能准确地将你带到目的地,“在伯明翰,没人不知道我们荣业行。”叶焕荣对此自信满满。

  走进超市,叶焕荣认得所有的员工,一边打招呼,一边介绍,“她是广东的,他是福建的,他是湖南的。”在超市的仓库,遇到了开货车的英国员工,叶焕荣打过招呼后,小声说:“看,洋人也来给我打工,‘洋为中用’嘛。”

  逛了一圈,你会发现,福建茶、云南辣椒、贵州花椒……中国的东西比比皆是,甚至会有一种在中国逛超市的错觉。

  荣业行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到有特色的食品,当英国人需要找一家可靠的特色供货商时,除了荣业行之外,人们的选择实在不多。

  荣业行与大多数同类超市还有一大不同之处,即它并不仅仅针对中餐馆。随着英国人对异国菜肴兴趣的升温,荣业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华人顾客,这些人不特别计较价钱的高低。因此,荣业行的净利润便高于其它同类超市。

  除超市概念外,荣业行还是一个华人商业中心。目前,荣业行在华人人群居住最集中的伦敦南北地区开设有两家商业中心,伯明翰和曼彻斯特各有一家商业中心,中心内与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服务应有尽有,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国城”,包括银行、餐馆、旅游、法律、会计、美容、文化用品等。其中,设在伯明翰总部的荣业行商业中心占地超过7英亩,整个建筑琉璃飞檐红瓦顶,极具中华特色;而于2004年重新扩大改造并装修一新,占地近整整一条街的曼彻斯特荣业行中心,也是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而在电商方面,早在2004年,荣业行就开通了网上购物服务。

  谈起荣业行的定位,叶焕荣打了个比方:整个商业社会好比是一个洋葱,做生意要知道自己想成为洋葱的哪一层:“我们荣业行不卖最好的,但一定不卖最差的,我们卖中间的,我们有自己的定位。”

  大转型:希尔顿创始人启发灵感

  叶焕荣1940年出生于广东东莞市塘厦镇,是客家人,后来举家迁往香港。1959年,叶焕荣到英国闯荡,当时身上只有10英镑。

  靠着英国的客家老乡会,叶焕荣在中餐馆做起了洗碗工,解决了生存问题。30岁时,他已从一名侍应生一跃成为数家颇具规模的中餐馆老板。就在这个时候,他读到了一篇有关酒店业传奇人物康拉德·希尔顿的文章。一战后,希尔顿想买下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银行,但卖家不断抬高价格,他没能成功。沮丧失意的希尔顿只好先到当地一家旅店落脚,没想到顾客爆满,甚至有人睡在大堂里。希尔顿灵光一闪,干脆买下了这家酒店,从此深耕酒店业,旗下希尔顿集团的酒店如今已遍布全球。

  希尔顿的故事激起了叶焕荣的共鸣。当时的他新婚不久,已开始对香酥鸭和炒面感到厌倦。他决心为中餐馆供货,而不是经营餐馆,因为他知道,前者比后者更能赚钱。

  1969年,他与弟弟叶吉荣联手,在伯明翰开了首家中式杂货店。当生意扩展至曼彻斯特时,他把在牙买加开杂货店的小弟叶利新叫了回来。到20世纪80年代末,叶焕荣已拥有4家大型超级市场,并成为英国大多数中餐馆的供货商,也是英国东方食品最大的进口商。

  回顾创业之路,叶焕荣总结自己的成功源自智慧和一点运气。“中国文化几千年让人勤力,我说不是,要勤思,勤劳,要用脑的。”的确,他在重大决策上总是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智慧。很多人都问,为什么当年荣业行第一家店会选择开在伯明翰而非伦敦,叶焕荣回答说,“如果你在伦敦,你只是大池里的小鱼,伦敦太大了,如果在伦敦开一家店,人家隔几条街的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如果在伯明翰,开店3个月所有人都知道了。”另外,伯明翰有相对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只需两个半或三个小时,荣业行的货车就能将货物送达英国四分之三的用户手中。

  荣业行逐渐发展壮大后,终于来到伦敦开设分行,但选址并非市中心的中国城,而是北伦敦。“当时很多华侨说,那里没有中国人啊。其实卖中国东西不一定是卖给中国人,光顾我们荣业行的很多都是英国人”,叶焕荣说。更重要的,北伦敦四通八达,“不论从周边城市还是从伦敦市中心都很容易开车到达,连牛津的人也来光顾”,叶焕荣笑言,他这是实践了毛泽东思想路线。

  管理经:良好教育与街头智慧

  大多数海外华侨企业,都是依靠家族的力量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荣业行也不例外。

  一般人常常会将家族生意的经营方式和现代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对立起来,在叶焕荣看来,其实两者并没有矛盾之处。荣业行现在由家族的第二代经营者坐镇,但同时也有不少英国管理人才帮忙打理。叶焕荣介绍,现在荣业行的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三位一体”:右手是中国人,左手是英国人,中间是自己人。

  作为统帅全局的大老板,叶焕荣善于将每个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在他看来,做行政管理和做生意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生意人也分两种,一种是管理者,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另一种是做买卖的,这更需要街头智慧,明白人情世故。“我们华人的成功企业家,比如霍英东、李嘉诚,没有一个是名校高学历毕业的,但不是说不需要读书,读书的同时也要有街头智慧。”相比之下,中国人更善于做买卖,西方人更善于行政管理。灵活处事非常重要,“10箱货物不一定要全部卖出,也可以卖9箱赠送一箱,这就是街头智慧,不是读了博士就能学到的。”叶焕荣介绍说。

  爱国心:为华人子弟设助学金

  在英国50多年,叶焕荣行事低调,很少接受访问,也极少参与华人社团或者协会,他的名片上只有自己的名字。他也没有在中国投资办厂,但他有自己表达拳拳中国心的方式——投资人才。从2000年起,为了鼓励和资助经济上有困难的、来自中国、英国本土或海外的华人优秀学子,荣业行设立了“叶焕荣兄弟助学金”,每年资助30人。2004年起,他还每年全额资助3名北大清华的学生到剑桥大学进修;并资助2名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的英国学生前往中国进修。同时,在荣业行工作的华人员工子女,凡是读大学者,都可以获得每年1500英镑的助学金。

  谈起当初建立助学金的初衷,叶焕荣表示:“以前蔡元培就说过‘教育才能救国’。国家发展靠人才,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投资人才不是我个人受益,而是未来中国受益。待到这些华人的子弟和中国的留学生学贯中西之后,中国就有了最庞大和国际化的人才力量。” 卖茶的传奇人物

  (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成都商报》、中新社报道)

  

门外汉经营茶叶的成功传奇
卖茶的传奇人物 第四篇

知道他的人都说他是业内的传奇人物。传奇并不是因为他目前生意的庞大,而是因为他是这个行业内众多门外汉中惟一坚持下来的一个。

杨军从2002年开始在北京丰台区的马莲道做茶叶生意,现在在业内小有名气。他的成功在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也成了其他想涉足茶叶生意的门外汉们心中的一个谜。杨军成功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玄机和谜底?

入行

杨军最早涉足茶叶经营是在2001年。在这之前他经营着一家超市,由于拆迁,他只好改行和一个福建籍朋友做起了茶叶生意。那时,茶艺还在萌芽状态,是一个新兴产业,但是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比较大。

可是之前杨军对茶艺、茶文化一窍不通,门市开业后面对顾客提出有关茶的问题,他常常脸涨的通红,说不出话来,之后只得求救朋友。看着朋友和顾客大谈茶文化,杨军第一次认识到茶居然有着这样深的内涵。杨军喜欢上了这一行。

付出就会有回报,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经过努力,杨军和朋友的茶叶门市在开业一个月后盈利颇丰,也许是艰辛的时间比较短暂,此时,朋友逐渐对一些小生意不放在眼里。而杨军认为,“我们才刚刚起步,虽然势头不错,但是我们应该先把战场运作起来,慢慢发展,从小开始。虾米也是肉,更何况虾米也会有长大的一天。”

杨军和朋友做生意的观点发生了分歧。生意也开始变得清淡。杨军回忆,在一段时间里不断的往出垫钱,根本没有回款。

创业

坚持完第三个月后,杨军与朋友之间的生意思路偏离越来越远,最后只好分道扬镳。于是他开始了独自创业。

经过市场调查,他把茶叶门市地址选在了北京茶叶一条街——马连道。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杨军当初只是想扎堆的生意好做,并没在意这一条街上对手们的来历。事后他才发现这里的人个个都是茶叶高手,不论是茶道还是销售,而且他们都来自茶叶生产厂家,从骨子里有着对茶的理解。惟独他是个门外汉。

杨军选定地址后看中了一间60平米的门市,年租金4万块钱。他交了租金请来装修工装修门市,自己赶往茶叶生产地采购茶叶。这是他第一次采购茶叶,由于没有经验,又缺乏茶叶知识,采购的茶叶无论在色泽上还是质量上都给日后的批发和销售带来了困难。为了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他买来好多有关茶叶的书,仔细研读,凡是上门的客户也都提供最优惠的价格,以便发展市场。即使这样他仍是门庭冷落。

杨军开始托朋友介绍茶叶销售渠道,稍有空闲亲自背着茶叶样品去零售店推销,有时他请人给他看门市,自己背个大袋子到偏远旗县去找销售点。而很多时候,他都吃闭门羹,偶尔听到:“我们有供货方,以后考虑吧”他都激动半天。“那时我一心想着尽快发展客户,有时一天只能吃到一顿饭,一个月下来整个人都快虚脱了。”

每个人的创业都充满了艰辛,杨军也不例外。他在投资前期,也没想到会是这种处境,眼看着别人家进来的货脱销后又开始忙着迎中秋旺季续新茶,而他资金积压无法续货,他的嗓子随着他的焦虑哑的说不出话来,嘴里全是溃疡,吃饭都难以下咽。

在两个月里他跑遍了6个城市的茶叶零售店,但是没有得到回报,他处在了崩溃边缘。 收获

“那个时候的心情坏到了极点。”回想起这些,杨军释然一笑。

杨军的茶叶门市经历了整整14个月的萧条后才开始复苏。期间,他不断听到类似他这种门外汉茶业门市倒闭的消息,他的朋友也劝他收手,杨军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咬着牙告诉朋友:“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行业,每个行业起步都会有艰难和困苦,更何况我还没有认输。”他的执著感动着身边的朋友,“那时,朋友们经常开导我。”回忆这些时杨军眼里渗出泪珠。

卖茶的传奇人物

杨军从灰暗的情绪中挣扎出来后,开始思考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一条街内“老前辈”们取经学习,同时更加勤快地去拜访曾经推销过茶叶的客户。2002年初,茶艺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街头的茶艺馆、茶吧纷纷开业纳客。而每个行业的兴起必将加速业内的竞争和淘汰。类似杨军门外汉们茶叶门市倒闭、转让的消息不绝于耳。短短四个月过后,杨军成了北京茶叶相近几条街内惟一仍然坚持着的一个。

而此时的杨军,也已债台高筑。付出总有回报,随着杨军茶经的提高和市场的辛勤开拓,第13个月开始有了一点利润,就在2003年春节前的一个月他的门市赚回了之前的所有投资,还略有盈余。这个门外汉脸上有了笑容。他是众多个门外汉中惟一坚持下来的一个。

在2004年,杨军的茶叶门市纯利润达到20多万元。 随着人们对茶文化的热衷,杨军的茶叶生意越做越火。一些对茶感兴趣的人常找他探取经营策略。

去年,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年交易额12个亿。马连道虽然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茶叶批发基地,但错落在北京其他街道的另10个茶叶城的年交易额也在一年年飙升。

“我的生意在经历了10个月以上的冰冻才迎来朝阳,真正赚钱是在第二年的年底。期间我也想过退出,但是我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选择了坚持。我处事的风格就是执著,我认为做生意也需要执著。所以我成功了。现在茶叶消费档次不断提高,人们对茶叶的工艺制作,认知程度越来越深,随之茶叶的市场也将更加广阔,我想我还会执著下去。”也许杨军的成功并没有多少玄妙之处,惟一的就是他执著,肯钻研。 《》

电子商务传奇人物
卖茶的传奇人物 第五篇

卖茶的传奇人物卖茶的传奇人物

百集大型人物专题纪录片《茶人百味》策划案
卖茶的传奇人物 第六篇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广东手机台卖茶的传奇人物

百集大型人物专题纪录片《茶人百味》策划案

《茶人百味》

历史会记住,在当代岭南,就有百位有影响力的茶界名家!

——展粤海名家之风范 ——扬岭南茶业之恢宏

第一部分:设定

一、名称: 《茶人百味》

二、每人时长: 15 分钟

三、画面标准:HDV 1080i 16:9 国际高清标准 (可转换为 720PAL 国际标清标准)

六、栏目类别:人物专题纪录片

以广东乃当代茶界名家为拍摄对象,讲述茶界名家背后的故事。造名人效应,呈故事性,抓眼球。深度分析其得意产品、与观众分享其发展心得、回顾企业成长历史、挖掘成功背后的辛酸故事、用镜头记录名家的人格魅力。

七、栏目主旨

真实记录,高调表彰,弘扬茶文化,普及品饮风。

通过说茶人,感染喝茶人。以推茶文化走向大众, 让更多的人爱喝茶,来叹茶。

八、栏目目标

卖茶的传奇人物

用镜头记录名家真实生活;用作品感染大众心灵,《茶人百味》 面对不同的名家风格,根据他们的风格特点栏目将独立策划与之相匹配的节目风格, 使之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九、栏目风格

1、根据名家风格决定节目风格,使内容与节奏能够浑然天成。所以大 体可分为:清新、明快、平和等风格。

2、节目声音以同期采访、后期旁白、配乐等组成。镜头运用以稳、准、多角度构成,采访时尽量运用人工布光,体现出质 感和景深。现场记录时尽量使用有线或无线麦克风,使声音清晰、音质最佳。

3、人物活动、生活、采访场景丰富。使艺术家更加立体、更接近生活。

十、拍摄对象

岭南地区百位有影响力的茶界名家 。10人为一个启动专辑。

十一、拍摄内容

1名家自诉过程

2其企业,店面,办公场地,出入场合的展示

3其产品的展示

4他人评价

第三部分:

节目设定

一、节目时长 15 分钟

二、节目构成

1、片头 ——————— 15 秒

2、本期导视——————20 秒

3、冠名赞助广告————15—20 秒

4、节目正片——————13 分 45 秒

5、展览预告和片尾———20 秒

第四部分:

人员及设备

一、工作人员配置

1、制片人 1名

2、编导 2名

3、摄像 2名

4、后期制作 节目包装 2 名

5、节目统筹 1名

二、设备配置

1、高清专业摄像机 2台

2、专业灯光 3盏 3、

专业采访麦克风 2个

4、轨道滑轮 1套

5、后期专业高清剪辑设备 2 台

第五部分

回报及费用

1,

2,

3,

4,

第四部分:联系方式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广东手机台《叹茶来》栏目组

附录:节目待选名称

岭南茶界功勋百人

粤海饮茶人

茶名正馨

茶脉

制作企业专辑给企业用于宣传。(含2个小视频) 节目内容穿插剪辑在广东手机台《叹茶来》栏目中播出。 成为《叹茶来》栏目的战略合作伙伴。 《叹茶来》所有地面活动优先优惠参与。

金融界传奇人物
卖茶的传奇人物 第七篇

金融界传奇人物

折翼的“证券之王”管金生

尽管他在1995年的那次投机活动引起巨大的混乱,这位曾经的中国金融市场之王对证券市场的奠基意义仍功不可没

位于上海徐汇区夷山路与华亭宾馆之间一处略嫌班驳的房子里,住着一位身材不高、曾经在中国资本市场叱诧风云、而后又面临牢狱之灾的人物。他就是管金生——曾被称为中国金融市场之王、证券教父。此前,他已经在上海提蓝桥监狱服刑7年。由于身体状况,政府于一年半前批准他在此“保外就医”。

1995年“327国债”事件发生后,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1997年判处管金生17年徒刑,罪名是行贿并在期货市场成立前数年里滥用公共资金,总额达人民币269万元。 服刑并未使他失去证券界一些人士的尊敬。某证券公司一位高层评价说,“他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都在试图重现他当年的风采。”万国一位前女职员则说,“我以前是觉得他粗暴,但是现在想起来,我觉得他完美无瑕。”

管1948年出生在江西的一个穷僻的小山村,家境贫寒。他于1988年创办万国证券,而在1992年的时候,这已经成为一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

青年时的管金生做的是学者梦。他对法国文学颇有研究。1982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获得法国文学硕士学位。因后来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改行投入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工作。 1983年,精通法语的管金生偶然地担任了在上海召开的中美国际投资研讨会秘书长。会后,他接受欧盟邀请,由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委派赴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习管理和法学。 1980年代后期,邓小平视察上海,征求上海各界有识之士对振兴上海的真知灼见,并表示了把上海外滩建成东方华尔街这一构思的极大兴趣。管金生热血沸腾。他一夜不眠,奋笔疾书,下笔万言,痛陈创建中国证券市场之重要,并请愿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建议被接纳,并被批准“试点”。

1988年,由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10家股东筹资3500万元人民币,万国证券开张。管任总经理。

“万国的成立,本身就是管总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贡献,”管金生前秘书,万国证券副总经理卫哲说。

在万国成立的过程中,管金生做了两个坚持。第一,公司实行股份制,且各大股东股权比例相差无几,这是中国第一个股份化的证券公司;第二,坚持与银行脱离——“从一开始,管总就知道,银行与证券公司必须分开。”卫哲解释说。

这两个安排,均是领当时中国风气之先的动作——此前仅有的两家证券公司分别脱胎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

“他的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是一个老师,把国外的这种理念,战略、文化带到中国来。”卫哲说。1993年,有时评价管生金:他的卓越就在不断地冲击旧的体制。

在上交所的建设中,其交易规则,设备,交易员的培训,几乎都是万国一手操办;深沪两市的异地交易首先由万国开通;它最早开始在国内推动和实施无纸化交易;而“B股是怎么推出来的?都是我们在房子里想出来的。”

另一位前万国职员说,在他刚刚加入的时候,很惊讶于监管部门怎么会简单地把万国证券提出的建议写入监管条例。

不仅如此。在万国发展的初期,管四处演讲。“当时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把当时银行,财政,计委,经委各个部门都拉出来,进行免费的培训”,“做了大量的市场培育工作。”

万国成立不到两个月,就作为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在国际证券界亮相——在由20多个国际证券公司组成的、对意大利国民劳动银行新加坡分行在伦敦发行欧洲日元证券的承销团中,日本野村证券任总干事,万国任副总干事。1992年年底,他在香港与李嘉诚合作,一举收购香港上市公司香港大众,完成了大陆证券公司首次收购境外企业并成为控股人。

还在万国证券筹备第三家证券营业部的时候,他们谈话的焦点已经由上海当时的9区10县如何瓜分,转移到如何拓展全国市场。1994年的时候,万国已在新加坡、伦敦开设分公司;同年,卫哲受命已经开始准备筹备美国分公司。

“当其他证券公司连国内是怎么回事都没弄明白的时候,我们已经明确提出,要把万国打造成中国的美林。”

但是与此同时,他却脚踏实地,“深挖洞,广积粮”。

万国的原始积累是从倒卖国库券中完成的——利用当时国债以摊派形式发行、流动性差导致的地区差异获利。“管总一开始就规定银债分离,这就注定了要自己另寻生财之道。”

“当时,我们都是拿着现金,到河南,安徽等地收购国库券,回来的时候,一人一屁股坐个麻袋,一麻袋就有价值好几百万的证券,坐火车运回来。”

管也是国内第一个对证券有真正认识的金融家。他充分意识到,要想与国际大券商并肩,傲然同侪,必须更多地雇佣那些更加聪明、能够将市场视为一门严谨的科学的交易员,而不是一群庸人来进行交易。为此,他在大学里面进行大量的演讲,邀请美林、高盛等国际投行人士给他们讲课,以燃起他们对证券的热情。这些老师后来又带动自己的学生加入。最后,在万国的中层以上团队中,来自复旦、上海交大和财经大学的学生老师占到90%以上。这些人通晓财经知识,并有一定的英文水平,能够很好地学习国际投资理念。相比之下,其他证券公司雇佣的员工大多为中专毕业生。

凭借专业精神,万国迎来了自己的辉煌。“在一级发行市场上,我们曾经一天出席四个发行仪式。很多行业都是这样,一下子全跟我们签了,最后,政府不得不出来协调,分配给其他券商。”卫哲说。

而在二级市场,交易量前十名的证券营业部中,往往有七、八个都是万国的。事实上,万国证券一度持有中国国内上市公司70%的A股和几乎全部的B股。

卫哲认为管的过失主要在于一点:快速发展时期管理的简单化造成的风险控制盲点。但同时他说,就在1994年底,管已经将公司核心层的2/3抽调出来,脱产进行业务流程和机制改造,目的就是实现从人治到法治。“我们内部称之为‘5大机制转换工程’,原本1995年推出,”他说,“可惜晚了点。”

作为债券市场交易的主导者,1995年“327国债”事件发生的那一周,万国超卖债券期货的情况非常严重,因为公司预计财政部将下调“保值贴补”——提供“保值贴补”是为了提升国债发行的吸引力——这会导致市场大幅下挫。但万国后来又获悉,财政部将提供另一份保值贴补,提高的比例比下调的幅度更大。这一信息令公司惊恐万分。管金生别无他法,只好在2月23日这天休市前的8分钟里,做出避免公司倒闭的最疯狂举动:大举抛售。这一举动,造成了债券期货市场崩盘,以致中国证监会下令将这8分钟内完成的交易全部取消,这结束了他作为中国证券业伟大试探者的生涯。

从2万到220亿的温州首富黄伟:期货传奇

浙江新湖集团的幕后老板——黄伟,一位传奇人物,是浙江富豪圈子里的一条深水大鳄,实力不凡。

1959年9月30日, 温州师范毕业,曾担任浙江新湖集团的董事长。

【从2万到220亿的温州首富黄伟:期货传奇】:黄伟,资本大鳄,尊号“黄大哥”。91年拿2万从股市中赚了第一桶金,后转战期货,“3.27”国债期货事件中赚了2亿,令卖茶的传奇人物

当时常务副总理朱镕基大为震惊。后在商品期货中又赚了10亿。94年开始投入房地产行业,目前控股3家上市公司,身价达220亿。为人低调,目前仍玩期货,2012年从螺纹、铜上赚了5亿左右。

早年从事证券期货投资发家,崛起于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著名的“3.27”国债事件,经此一战役,个人淘得2亿元,成为事件最大赢家,打印出的交易记录单,连当时的主管经济工作的常务副总理朱熔基也大为惊讶,直呼这绝非个人投资记录......

传说新湖系实际控制人——黄伟很有钱,但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他没上过任何排行榜,没接受过任何采访。他的厉害之处不仅是会赚钱,还体现在他没有在新湖集团及相关公司中担任任何职务,却是它的幕后掌控人新湖系实际控制人——黄伟被描述为一个神秘的温州人,所有提到他的人都说这个人“很低调、很厉害”。

在2010胡润百富榜里,温州有48位温商人士入选,其中周成建家族以230亿元财富排名温商第一。这是他继2008、2009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两度登顶后,又一次成为“温州首富”。此次共有48名温商出现在榜单中,其中财富超过百亿的有3人,黄伟、李萍夫妇和南存辉家族分别以220亿元、110亿元财富排名温商第二、第三位。以上是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说法与排名,但是在温州本地,一般都认为温州首富还是浙江新湖集团的黄伟。

他拥有三家上市公司...........................

新湖创业(600840.SH)

中宝股份(600208.SH)

哈高科(600095.SH)

这三家上市公司为他掌握.............

他却不为人熟悉.......................

黄伟1959年出生,早年在温州师范学院大专毕业。一位比他低一级的同学对黄伟的印象是:“内敛,在学校的时候就喜欢围棋,读书不是特别花精力,闲闲定定的。”黄伟在浙江省委党校读本科,毕业后到温州市委党校教书,教书时间很短就下海。

据一位知悉当时情况的人透露,黄伟当时下海,是因为家里负了一大笔债。迫于经济压力,他放弃了优越、发展前景不错的工作,到杭州开了一家眼镜店,同时开始关注资本市场。

1989年左右,黄伟用卖眼镜赚的钱,以及从其他地方拼拼凑凑,共几万元全部投入股市、期货,后重点做期货,期货生意做得很大。当时很多期货公司跟着他玩,他能指挥几十亿元的资金。对黄伟玩股票、期货的上述故事,有浓厚的“传说”色彩。这位朋友认为,黄伟做期货的经历,使他跟金融界有了深入的交往,这对他后来做房地产有很大帮助。

温州市委党校的一位教员,跟黄伟曾经同事一年。他认为黄伟是聪明绝顶的奇才,他说:“从眼镜店、股票、期货到房地产,这些年中国经济每一个大的机会他都抓住了,每一步都踩得很准,对大势把握得那么好,这不是奇才是什么?”

黄伟做期货期间,经常回温州市委党校看望同事。上述黄伟的旧同事介绍,他玩期货的时候已经玩得很大,输赢都在千万元以上。“他回来就请几个同事吃面条,每次都是他请。有时候赢了,心情很好,也有输几千万元的时候,很不爽。”

他做房地产的方式也与人相异。一位杭州开发商如是评价:“他做房地产有点像他以前做股票、期货,有点投机的味道,看好土地升值于是买了很多地。”据他了解,黄伟的公司土地储备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可能是土地储备最多的房地产商。

黄伟的几位朋友都非常维护他。那位老同事表示:“黄伟在媒体关系上很小心谨慎,离记者远远的,有报道对他和企业是不利的。”

“黄伟是温州企业家中的另类,他的成功得益于自己的一些才能,例如用人。”一位熟悉他的学者表示,“他不在企业担任任何职务,却还是掌控一切,这很厉害。”他介绍,黄伟的下属说到他时从来没有坏话,而是都很佩服他的能力。在用人上,他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所用的人都做事牢靠,有一定能力,不是那种有了成绩就夸夸其谈,忘乎所以的,而是口风很紧,不会添麻烦。

“低调,但又不是完全低调”,这位学者认为,这是黄伟有趣之处。他不要出名,但也不是大隐隐于市,还是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低调、但很有实力的人。就像诸葛亮隐居,虽然隐居了,但又让人知道自己的存在。

他还记得10年前的一个小故事。当时黄伟来温州,请一些业界的人吃饭,他是带了保镖的,这在当时非常稀奇。他不显摆,但又让人注意到这一点;请吃饭,并周到地派车去接,一方面是庄重和礼貌的,但见到时态度上又淡淡的。“这个人为人处世有他深沉之处,不是气焰压人,但又不让人小觑。”他说,那么复杂的企业,那么多摊子,他哪都不任职,但不会让下属不把他放在眼里,能做到这一点,跟他为人处世的功夫有关系。

黄伟个人到底有多少资产?即使是新湖集团的高层也没几个人清楚,而外人想搞清楚恐怕是雾里看花越看越糊涂了。不过,从其控股的一些公司的资产情况来分析,大概可以猜出个几分来。

据了解,新湖集团目前的总资产大约在300亿元左右,其控股的公司有包括浙江新湖房地产在内的20多家房地产公司,以及宁波昌达贸易有限公司、浙江石化工贸公司、浙江天

生鲜传奇:茶叶类十大名茶介绍
卖茶的传奇人物 第八篇

中国名茶----十大名茶

中国十大名茶由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此外曾出现在非官方评选的“十大名茶”中的系列名茶包括涌溪火青,太平猴魁,湖南蒙洱茶,云南普洱茶,采花毛尖,恩施玉露,苏州茉莉花茶,峨眉竹叶青,蒙顶甘露,屯溪绿茶,雨花茶,滇红,金奖惠明茶,白毫银针等。茶相关经典语句有:“茗者八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竟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使万里山河分外妖娆。中国名茶就是在浩如烟海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同时,中国名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名茶,有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之分。

尽管人们对名茶的概念尚不十分统一,但综合各方面情况,茶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其一,名茶之所以有名,关键在于有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 在茶叶的色、香、味、形四个方面。杭州的西湖龙井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也有一些名茶往往以其一二个特色而闻名。

十大名茶各方评选品种对照表:(红色为共同推荐较多产品)

各种名茶简介及网络畅销单品

那些隐秘于期货江湖的传奇人物
卖茶的传奇人物 第九篇

期货悲歌:陈久霖闯荡海外市场7年整,冰火两重天。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神话般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石油大亨,却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而轰然倒塌;一个引领亚洲经济潮流、年薪490万新元的“打工皇帝”,因在期货市场的违规操作,行将站到新加坡的法庭上接受审判,谱写了人生的悲歌……

期货狂人:林广袤,江湖称号“浓汤野人”,开有新浪微博。专职做棉花,被称为棉花奇人。2010年做多棉花,11年反空棉花,从600万做到20亿;2012年做多棉花,遭受重大亏损,在上海青泽投资公司成立之际,承认亏约7亿。此后,野人暂退出期货,在华山修行。近期总结失败原因:大赚之后信心过度膨胀,自以为已无所不不能,想承担国家才能承担的重任。

几度浮沉:张致一,自号致一散人,为人异常低调,致一的名字据说并非真名。99年携15万进入期货市场,开始的一年异常顺利,资金迅速增长至600万,创造了曾经的期货传奇。当时,圈内有人称其为“期货一哥”,但随后两年,资金逐步缩水,直至爆仓,并负债300多万。其后消失了近一年的时间,有人讲是为了躲债,有人讲是跟着高人学习。2003年重返期货江湖,用50万起家,用近一年半的时间,逐渐还清负债,其后很少听到传闻,最近新浪微博上出现一个“期货_致一散人”账号,有人讲是散人重返江湖,有人讲是有人冒充,没有定论。

一代传奇叶老大:叶庆均,现任浙江敦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03年以10万起家,08年身价已过50亿,创造了几万倍的投资收益,在期货市场树立起第一大佬的江湖地位,已创造顺其者未必能赢、逆其者必亏的神话。目前身价百亿,是中国的索罗斯,国内期货界已无能超越他之人。

独孤求败:葛卫东,江湖尊号“葛老大”,2000年开始做期货,两次爆仓,2004年迅速崛起,成为期湖中一代枭雄。血风腥雨十几载,自称“没有对手”,渴望挑战叶大户。六年来年均收益率120%,华尔街称之“东条英机”,不讲规则,被罚1000万。目前资产已达120亿。

卖茶的传奇人物 [致富经]刘文新:卖茶叶蛋起家开茶叶公司年售3亿

https://m.dagaqi.com/chuangyerenwu/32856.html


推荐访问:传奇人物名字 小人物传奇

上一篇:催乳师创业经历 张淇鑫:十三年创业六次失败他在尝试第七次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人物事迹 80后广东大学生创业故事

《卖茶的传奇人物 [致富经]刘文新:卖茶叶蛋起家开茶叶公司年售3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